1. 仁心若清泉,润己亦泽民,孟子言“仁者爱人”,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学问。
2. 以民为基者,国如盘石;轻民如尘者,业似累卵——孟子“民贵君轻”之理,道尽天下兴衰的根本。
3. 君子修身,当如良玉琢之:穷时守得住本心,达时担得起天下,此谓“穷则独善,达则兼济”。
4. 善养浩然之气者,胸中有日月,言行见山河,纵遇万难,亦能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。
5. 仁政如春雨,不欺草木,不偏沃瘠,润泽之处,自有“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”的和洽。
6. 人无羞恶之心,如兽无爪牙;人无辞让之心,如舟无楫桨——孟子论“四端”,道破人性光明的源头。
7. 君与民,如水与舟:水顺舟则行稳,舟逆水则覆亡,故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,天命在民心。
8. 行善如登山,初觉艰难,登顶方见辽阔;作恶似坠崖,始感轻快,落地终成粉身——孟子劝人“与人为善”,原是最长远的智慧。
9. 教育之道,如耕如种:播下仁爱的种子,浇灌正义的雨露,方能收获“君子有三乐”的人生良田。
10. 人若不知反躬自省,如目不能视己睫,足不能量己步,孟子“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”,道破修正自身的真章。
11. 仁君治世,当以百姓饥寒为己饥寒,以百姓喜乐为己喜乐,此乃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的胸怀。
12. 富贵如浮云,若以不义得之,终是过眼烟霞;贫贱如坚石,若以本心守之,反成精神砥柱——孟子“贫贱不能移”,说的是骨血里的尊严。
13. 人若自甘堕落,如土委地任人踏;人若自尊自强,如松立岩迎霜雪,孟子“自暴自弃者,不可与有言也”,警世之言如晨钟。
14. 仁义无价,虽千金不易其志;利欲熏心,纵万贯难填其壑,孟子“鱼与熊掌”之喻,照见多少世人的取舍迷局。
15. 治国如烹小鲜,急火则焦,慢火则熟,孟子“不违农时”的智慧,说的是顺应规律的仁厚。
16. 君子相交,重义轻利,如兰芷相惜,清香自远;小人相交,重利轻义,似泥沙相聚,遇水则散,此乃孟子“义者,宜也”的深意。
17. 人若不知敬畏,如马无缰绳,舟无罗盘,孟子“存其心,养其性”,说的是对天地良知的恭谨。
18. 仁政的根基,在于“制民之产”:让百姓有恒产,方有恒心,此乃孟子眼中治国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19. 逆境如磨刀石,磨去浮躁,显见真光;顺境如明镜台,照见初心,不迷方向,孟子“天将降大任”之论,道尽磨难的意义。
20. 言说之道,贵在“言近而指远”:用浅近的话,讲深远的理,如孟子论孝悌,从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说到天下大仁。
21. 君子处世,当如大禹治水:遇山开路,遇水搭桥,不避艰难,只为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的担当。
22. 人若一味趋炎附势,如藤缠乔木,树倒则枯;若能自立根骨,如松生峭壁,风急愈挺,孟子“大丈夫”之论,写尽脊梁的硬度。
23. 仁爱的最高境界,是“推己及人”:自己不愿承受的,不强加于人;自己渴望得到的,先给予他人,此乃孟子“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”的胸怀。
24. 学习如掘井,掘数仞而不及泉,终是废井;持之以恒至水涌,方得甘泉,孟子“有为者辟若掘井”,道破坚持的真谛。
25. 君主治国,若“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”,百姓必“与之同其乐,共其忧”,此乃孟子描绘的君臣民相亲之景。
26. 人无是非之心,如夜无灯火,行无方向;人无恻隐之心,如木无枝叶,春无生机,孟子“四心”之说,点明明德的根基。
27. 义利之辨,如分水岭:向义者,路越走越宽;向利者,路越走越窄,孟子“何必曰利”的告诫,至今振聋发聩。
28. 教育子女,当先教“孝悌忠信”:对父母尽孝,对兄长恭敬,对朋友守信,对家国尽忠,此乃孟子眼中“成人”的根本。
29. 仁政的终极目标,是“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”——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土地上舒展,才是真正的天下大治。
30. 孟子的智慧,是一团火:照破自私的暗,点燃仁爱的光,让每个愿意持灯的人,都能在人间走出一条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的坦途。
编辑:文案小达人
相关阅读
2025-04-14
2025-04-01
2025-03-14
2025-03-14
热门推荐
阅读排行
备案信息